012 初步成功的中医馆-《这个中医好年轻》


    第(2/3)页

    城南区没什么有名气的中医,离市里又比较远,一般人没有大毛病没必要跑一趟市里到省中医、市中医、省立医院等大医院看病,所以并不缺病号资源。

    第四,服务态度好,且疗效还不错。

    由于是给自己干活,贺敬松看病很是用心,借着曾经的那点中医基础,加上临床多年的医患沟通技术,很快掌握了些中医的看病技巧。不管效果好不好,方子开出去中药卖出去再说,然后再来个定期回访——

    疗效好的得乘胜追击,让病人趁热打铁接着吃药,一鼓作气把病根治;疗效不好的,得传达足够的重视和关怀之情,让病人都不好意思不回来复诊,然后说服病人继续接受治疗……

    而且为了提高医术,贺敬松买了很多可以快速提高中医医术的书籍。虽然被西化多年,连续不断孜孜不倦地重新学习中医知识,让他的临床疗效虽然不太理想,却也在日益提高。

    这个中医馆初步成功的案例,是很值得借鉴的。

    目睹了一个中医馆从起步到初步成功,这些经验总结也是陈瑾这一年里最大的收获之一。

    只是这时候的她,还是一个挺天真挺单纯的小青年中医,还看不到非常重要的第五点——有相关人脉资源,打点关系有门路。

    这至关重要的一点,做好了不仅能减少相关部门的关注,免去了起步阶段的诸多麻烦,甚至可以早一步得到一些检查的通知,提前做好应检准备。

    每年初夏、中秋和春节,贺敬松送出去的大樱桃、高档月饼礼盒和烟酒茶叶等的具体数量,不是陈瑾这些员工可以了解到的……

    仁泽堂的第二诊室是陈瑾的办公地点,比贺敬松的诊室略小些,只有一张诊桌和一张理疗床,没有配置电脑。目前她主要在这儿做小儿推拿,至于针刺、艾灸、拔罐等则多在理疗室中进行。

    工作一年多,虽然日诊十人的小目标没能达到,但集腋成裘,病号群正在稳健扩大,自己的医术也慢慢提高,这是实实在在能够感受得到的进步。

    进了仁泽堂的大门,陈瑾就先和一诊室的老板贺敬松打了个招呼:“贺主任下午好啊!”

    贺敬松性格温和,平时对员工很亲和,没什么架子,一开始就经常将“上班时间大家就是同事”“别把我当老板”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后来大家和他说话也就比较轻松随意了。

    看到陈瑾出现,贺敬松并不觉意外,因为程子浩母子在二诊室候诊,他已经知道陈瑾下午回来的事。

    他抬了抬头,露出惯有的颇具亲和力的微笑,说道:“小陈提前回归岗位啦?不错不错。医师考试考得怎么样?”

    “还行,应该能通过。”陈瑾自信地说道。

    “能一次通过,很厉害嘛,比小刘强。”贺敬松随口赞了一句,接着说道:“程子浩来了,去看看吧!忙完再过来坐坐。”

    “好的主任!”陈瑾不多说,转身前往二诊室,路过药房时和刘宁宁、徐菲匆匆招呼了一声。

    “小陈大夫回来啦!”陈瑾进入二诊室后,子浩妈妈欣喜地抱着程子浩站起来打了个招呼。

    她穿着一条显瘦遮肚的黄色小碎花连衣裙,中等身材,圆脸淡妆,长发盘在脑后用一个橘红色的波浪形鲨鱼夹固定,旁边是遛娃神器——一辆可折叠的坐式四轮婴儿推车。

    “回来啦!坐吧,我先给宝宝看看。”陈瑾放下书包,匆忙穿上白大褂,挤了点免洗手消毒液,搓了搓手,同时注意着程子浩的表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