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 司马昭之心-《娱乐平行世界》
第(3/3)页
不过欧美记者熄火,听说江河要拍摄抗战题材电影后,专程来到华夏的东瀛记者就有问题要问了。
一位手持《产经新闻》标志话筒的东瀛记者效仿美国记者,主动询问江河道:“江导演,刚才您提到了自己最近在阅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那么我想请问您一下,你的新电影是准备拍摄关于南京大屠杀方面的吗?”
《产经新闻》是一家东瀛极右媒体,销量不大,但却是东瀛一些右翼的舞台。对于这家媒体,在其也来到发布会现场后,江河为这次发布会专门组织的幕后团队,便通过微型耳机对江河作了提醒。现在《产经新闻》的记者提问,幕后团队很快分析出了这位记者的目的,并对江河作了提醒。
原来对于南京大屠杀一事,东瀛的右翼势力一直秉持的是极力否认的态度,而东瀛政府和左翼虽然承认确有南京大屠杀一事,但却对受害者人数的确认,有着十数万人以上、四万人左右、两万到数千人、仅有数百人四种观点,与华夏国民政府在战后军事法庭的相关审判中确认的三十多万人相去甚远。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因为东瀛政府在战时严格把控各种消息渠道,战后更是大量销毁对其不利的证据,使得后来者有心却难查。二是国民政府虽然在抗战胜利后对南京遇难者情况有过调查,但这件事本来就是一个需要时间的大工程,而内战又很快爆发,从而错过了最容易获得各种详实证据的最好时期。三是华夏现政府在获得胜利后,在最初忙着各种事,等一切平妥了后,由于华夏政府忙于和东瀛交往,对于南京遇难者情况的各种证据收集,完全交由民间人士去自行解决,虽没有进行掣肘,却也没提供任何帮助。而要由一群民间人士去完成本应由政府解决的问题,其效果可想而知。
等到90年代初,东瀛开始叫嚣着否认南京大屠杀时,华夏政府再想收集详实证据,却发现由于时间的威力,许多证据都已经烟消云散。
由于没有站得住脚的证据,国际上虽然也承认南京大屠杀这一事实,但却对华夏方面提出的三十多万难以认同。甚至在东瀛方面的胡搅蛮缠下,南京大屠杀本身的可信度,也开始在国际上遭到了怀疑。
《产经新闻》的记者询问江河是否拍摄南京大屠杀题材,就是想要看看江河的新电影是否需要东瀛右翼们进行各种公关。
如果是,那么华夏政府都不能拿出确实证据,江河自然更拿不出,只要将以往的观点拿出来现炒一番,就可以在国际上证明江河的电影是在撒谎,到时候即便江河的电影拍得再打动人心,一个本身就是导演臆想的题材,自然不会影响到东瀛右翼一直想保持的形象。
但如果不是,那么情况就有点严重了。为了应对江河电影中的新题材,不使江河的新作在全世界产生如同《辛德勒名单》般的效果,东瀛右翼乃至东瀛政府,都要寻找江河电影题材中的破绽,以此证明江河是在自行创作,与历史完全无关,东瀛军或东瀛政府在二战中,从未进行过电影中的行为。
在经过幕后团队的指点,知道了《产经新闻》记者问题的用意后,江河根据幕后团队所给的参考答案,说道:“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华夏国内已经拍过很多了,这些电影都是根据当时的真实情况拍摄的,在没有更新的资料前,我也不准备再次拍摄这个题材。至于我要拍摄的题材,我想贵国的记者一定是全世界最想知道的。所以在不是什么机密,估计很难保密的情况下,我想告诉大家,我准备拍摄一部关于集中营的电影,这个集中营就是当时的奉天战俘营,被称为东方的“奥斯维辛?”,在当年专门关押盟军战俘。”
江河的这个答案,再次为现场点了一把火。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都有着国际人士参与其中,江河想要把当年的盟军各国再次拉入到反东瀛法西斯的阵列中,通过整个国际的力量,尤其是欧美方面的政治力量,使得东瀛为当年的过错真正道歉的构思,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了现场所有记者的脑海中。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