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域蛇宫篇 第五十章 传国玉玺-《我是盗墓贼》
第(2/3)页
二虾只顾着自己的兴奋,完全没注意别人的感受,我轻声地提醒他不要乐过头了。其实此刻我又何尝不是极度兴奋呢,只是我在努力压制着自己,不然我地兴奋爆发出来,真的能把所有人都吓一跳。
原来。之前我们发现戴在铜像脸上的面具上那几个字,居然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完璧归赵讲的正是和氏璧地故事,而打造传国玉玺的正是和氏璧啊,某个有心人真是用心良苦,用这样的方式来向我们讲述这其中的故事。
眼前紧贴我的肌肤的这块绝世珍宝。正散发着璀璨的光芒。我们深切的感受着这光芒,不仅是眼睛感受。更是用心在感受。我们千想万想想不到会是它,千想万想想不到这竟然就是上天玺。上天玺竟然就是传国玉玺。它历经沧桑仍不失它地尊贵华丽,饱受颠沛流离却仍旧光彩夺目,为世人所痴迷,它的故事总是那样的勾人魂魄。
和氏璧在秦灭赵后,落到了秦始皇手中,始皇遂雕其成玺,为国玺,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秦末农民起义,刘邦攻破咸阳,子婴献玺,故这块玺又成了汉室的传国玺,西汉末年发生了一件事,使得这块完美无缺地宝物落得了一丝瑕疵。当“中国第一伪君子”王莽篡汉立新,自立为帝地时候,遣其弟王舜向长乐宫太后索要传国玺,太后怒而破口大骂,举起宝玺奋力摔到地上,王舜慌乱地捡起,但已经晚了,宝物还是被摔掉了一个角,王莽后命人以黄金修补,从此这块宝玺便带上了这块烙印,开始了更加颠沛流离的境遇。
再至东汉末年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rì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吴氏,夺玺。袁术死,荆州刺史徐携玺至许昌,时曹cāo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后魏国司马氏统一天下,改国号为晋,传国玺又成了晋王朝地传国玺。再后来又经历了前赵的刘聪,后赵地石勒、石鉴,冉闵。梁武帝萧衍时期,降将候景反叛夺得传国玺,但不久兵败,在南京栖霞寺携玺跳井自杀,宝玺后来被几名僧人捞出献给了后来的陈武帝陈霸先。
隋灭陈一统天下后,视其为国宝,没过多少年,叛将宇文化及在江都杀隋炀帝,夺得宝玺,建立大浒政权,不久便败亡,宝玺又落到了隋末起义军中最后的胜利者李渊手中,之后一直就被唐朝视为无上的宝物。唐末藩镇割据,宝玺落入后唐帝李存勖手中,后来,后晋帝石敬瑭(就是那位有名的儿皇帝)攻破后唐国都洛阳,后唐帝李从珂怀揣宝玺葬身火海。
从此后传国玺便没了音讯,断了正史的记载,只有零星的野史记载,但大多带着传奇的sè彩。可信度有限。相传南宋灭亡时,陆秀夫正是怀揣玉玺抱着小皇帝在崖山跳海自杀的。元朝的文史记载保密程度极高,就像元朝王侯将相地陵寝一样,历代的王朝贵人的墓穴都避免不了被盗掘的厄运,但惟独元朝的特殊,竟然避过了这样的结局。所以有人怀疑玉玺曾被元朝军队捞了上来,并秘密地作为自己地传国玺。
明朝朱元璋派徐达、常遇chūn率军攻破了元大都,元顺帝北逃,据说也是带着传国玺的,后人更是坚信传国玺流落到了北方。相传后金皇太极在攻打蒙古的时候,曾从察哈尔部抢过来一块玉玺,据说正是失落多年的传国玉玺。当然这只是传说,不排除后金渲染“受命于天”这一理论来制造正面舆论,清朝的传国玺大多认为不是原有的那块,真正的传国玺唐末便已经遗失了。
传国玉玺就像是一篇史诗,讲述无数个王朝兴衰地史诗。或悲切,或激荡,我荣幸备至我能亲眼见识并接触这样的宝物。
我们都冷静了下来,黑子从我手中把装着玉玺的宝函拿了回去,再次合上了宝函的盖子,二虾轻声问道:“这个难道是真的?这玩意我们都没见过,怎么知道这是真是假?再说这东西这实际上就这一个了,没东西去比较啊。又是用什么来确定这就是和氏璧?”
我们没法回答,但我从接触这宝玺地第一眼,就有种很强烈的感觉,止不住地让人惊叹它的神奇。我知道这一切怎么回事了!为什么叫上天玺,又为什么能让人升化为龙。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