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胡招娣点头:“嗯,现在就直接送过去。” “正好我现在没事,我跟你们一起去卸车。” 其他村民也纷纷附和: “我也去,这以后可是咱们孩子上课的私塾。” “就是,要不是招娣,咱们的孩子就只能去县城上私塾,路程远不说,还贵。” “走走走,大家都去帮忙。” 当然,有人想着让孩子上私塾,也有人不想让孩子读书的。 那些不想让孩子读书的人都觉得孩子读书没什么用,还不如早点跟着大人下地干活,帮家里人减轻负担。 尤其是适合读书的孩子是女孩的人家,根本就没想过把女孩送去私塾。 在他们的观念中,女孩长大了终归是要嫁出去的,长大前能帮家里干点活。 长大后除了能换点彩礼钱,真的没有任何价值。 这就是从古至今都有人重男轻女的原因。 那些不想让孩子上学的人家,低着头默默离开。 而想让孩子上学的人家,全都一脸兴奋的跟着去私塾帮忙。 其实,老秀才做私塾监工的时候,每天都会和前来帮忙的村民说说读书的好处。 甚至拿出当初胡招娣劝他的那些话劝诫村民们。 孩子读书不一定都得去考功名,也可以谋其他出路。 当时一起建私塾的村民们都听进去了。 只有那些不愿意让孩子去上学的村民依旧保持老观念,孩子上学纯粹就是浪费银子。 来到村东头私塾门外,大伙七手八脚的帮忙一起卸车,并将桌椅全都整整齐齐的摆放到课堂中。 剩下的桌椅全部放到另一间没打算开的课堂中。 私塾的最右边还单独隔出一个房间,当作老秀才的休息室。 书籍从马车上卸下来后,全都搬进老秀才的休息室。 落了锁之后,胡招娣一行人才返回纪家。 胡招娣让胡铁牛将牛车送回去后返回纪家吃晚饭。 胡铁牛本想拒绝,但看到胡招娣从马车上拎下来的食盒,拒绝的话又硬生生咽了回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