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另外的安排-《真假千金互扯头花?我选抄诗成圣》


    第(1/3)页

    杜孔归的风评一向不好,大周王朝的读书人一度以敢于将杜孔归骂得狗血淋头为荣。

    尤其是簋山关大败刚刚传回大周王朝那段时间,声讨左相的檄文每天翻新每天不重样。

    可以说,能够使杜孔归如此宠辱不惊地翻看《俏妻弟迷情伟宰相》,那些檄文功不可没。

    杜孔归心中毫无波动,并不代表其他人的心中也毫无波动。

    这本书的出现,给众多对左相有意见的读书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原来声讨左相,还能够从这个角度入手,刁钻!精辟!

    无数读书人涌进长安书舍,慷慨解囊,就为了一睹“杜子腾将秘药下在沟子里”的盛况。

    《俏妻弟迷情伟宰相》顿时成了炙手可热的现象级爆款。

    爆款的背后,难免有人跟风。

    无数读书人拿起笔,开始了仿写之路。

    他们可以仿写皮毛,却始终无法模仿到精髓。

    坊间话本如雨后春笋,没有一本有超过“杜子腾将秘药下在沟子里”的妙笔。

    读书人们对于奇思诡谲的赞叹,再一次将《俏妻弟迷情伟宰相》的销量推上了全新的高度。

    《俏妻弟迷情伟宰相》以一种难以想象的热度,迅速席卷了整个大周王朝。

    甚至给大周王朝以外的诸国都提供了攻讦政敌的刁钻模板。

    除了加入攻讦大队的激进文人,观望风向者也是不少的。

    甚至左相权倾朝野,朝中的大人们多的是意图谋定而后动者。

    左相看上去毫无波动,其他人心中才更是波涛汹涌。

    难道这本书并不完全都是臆想空谈?难道其中也有猜对了的地方?否则如何解释左相的按兵不动?

    难怪左相这把年纪,形貌顶绝又权倾朝野,后宅只有一妻一妾。

    难怪那杜若眉母族不显,却能嫁与左相,料理后宅。

    待正妻百年,更有可能成为相府的女主人。

    如果是书中那样,这一切不就说得通了吗?

    捕风捉影就是如此,大人们越想越觉得甚有道理。

    每每看见杜孔归风神俊朗相貌堂堂的脸,脑海中都忍不住划过那句“杜子腾将秘药下在沟子里”。

    更有试图巴结杜孔归者,网罗了貌似杜子腾的男子送到相府。
    第(1/3)页